9月27日,“从非遗到城市未来”主题交流会在我校2教201成功举办。本次交流会是苏州非遗传承创新联合体(曲艺戏剧类)系列活动之一,由苏州城市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院与苏州未来城市设计研究院联合举办。交流会旨在推动苏州城市设计的创新与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产学研融合贯通,提升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融合城市未来发展的认知和关注。
我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设计与艺术学院联系点领导李萍,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高雷,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涧秋,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郁锋,苏州市非遗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钱轶颖,苏州评弹学校校长王善春,苏州市艺术学校副校长赵晴怡,苏州城市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处副处长刘洋,苏州城市学院未来体育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玉萍,苏州市艺术学校戏曲部主任王悦丽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代表亲临现场。我校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姜竹松,党委书记刘文,党委副书记丁良超,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苏州未来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刘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院院长龚平,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助理、苏州未来城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宁,苏州未来城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俊,学校教师代表等参加交流会。交流会分别由姜竹松和刘文主持。
黄涧秋为交流会致辞。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传承文化根脉及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城市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及未来承载的梦想与希望。他阐述了如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新动力,期望通过交流会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及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钱轶颖肯定了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院的工作规划,并期望共同探索非遗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让非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与创造力,共同书写城市未来的新篇章。
李萍与高雷为非遗传承创新联合体智库平台揭牌。
郁锋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院与苏州未来城市设计研究院的研究顾问颁发聘书。
龚平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院的兼职研究员颁发聘书。
刘咏清、陈俊向苏州未来城市设计研究院的兼职研究员颁发聘书。
姜竹松、刘咏清、陈俊为代表分别与张家港市凤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苏州数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拓谷设计院签订了横向科研项目合作协议。
著名苏州评弹艺术家袁小良和昆曲教师王悦丽作了精彩的现场表演。经典与现代在精湛的技艺中有机融合,令与会者深刻感受非遗的恒久魅力。
交流会的下半场,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从非遗到城市未来”主题作了主旨发言。周秦的《昆曲:遗产价值与保护传承》全面介绍了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百年振兴之路,强调了昆曲的传承与保护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李鸿良分享了《昆曲的魅力》,表达了他对昆曲艺术的热爱与坚守,以及昆曲对他个人成长和文化自信的影响;孙惕就《评弹“非遗”的守正创新与文旅融生》发表了独到见解,讨论了苏州评弹在文旅融合中的发展现状,强调守正与创新的重要性,并对评弹未来生存环境提出了思考与建议;王稼句概述了研究园林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性,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未来城市建设的启发作用。
袁牧的《从农村到都市——“变性”中的“非遗”如何保护》,阐释非遗的内在基因,分析当前非遗保护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探讨了非遗如何在未来城市中持续发展的路径;宋微建聚焦苏州园林的文化遗产价值、艺术特色、历史保护及国际评价展开,强调了苏州园林在世界建筑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对现代城市建设的贡献;张峰雨的《城市更新与城市文脉》探讨了如何在保持城市活力的同时,不破坏其文脉特色,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龚平的《“系统性保护”视阈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认识与实践》为这一系列讨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结合相关政策、举措,以“系统性保护”的思维,阐述苏州非遗传承、创新与发展的现状、实践、挑战及策略,特别强调了非遗数字化赋能、非遗与文旅融合、高校非遗教学建设及流入性非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苏州城市更新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城市发展与非遗相结合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会议结束后,全体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在苏州城市学院校园内留下了珍贵的瞬间。
此次“从非遗到城市未来”主题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也为苏州城市设计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苏州城市学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促进城市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设计与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院、苏州未来城市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