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在,梦就在——一个大学生的创业三部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2-13浏览次数:2575

去年7月份,当吴国华丢下南通某上市公司证券部的工作时,他的同事们颇为惊讶:轻松安稳、薪水不薄,这些条件还不足以让一个刚出校门的本科生留恋?

  此后不久,吴国华融资50多万元创办的“苏州市文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苏州市金阊科技产业园落户。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吴国华的母校——苏州大学见到了这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听他聊起他的创业故事。

  “中华唯一”的起步

  吴国华在就读于苏州大学文正学院金融专业的时候就有了创业的打算。2002年12月,来自文正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5名学生坐到了一起,开始筹划大学生创业基地。经过几天的商讨,“华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吴国华是总经理。“华唯”——中华唯一,也许大家真的希望这个由自己创立的公司能够成为中华唯一。

  “华唯”的起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就是企业信息化。吴国华的目标就是能够顺利地建立起一个为企业开设的网上工业园。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项目成熟之前,公司还要着手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于是,吴国华开始马不停蹄地赶计划。做网页、语言培训、广告策划,推出“魔力精灵”光盘、举办“发型秀”,只要是有可能的项目,不管是大是小,“华唯”都想尝试。渐渐地,“华唯”这个名字在校园中有了知名度。

  但在吴国华脑中,还是想完成网上工业园的策划。在和大家一起忙着各种零散业务的同时,吴国华将这份计划完成了。吴国华计划乘着学院举行模拟人才市场的时候,向参加招聘的企业全面推出网上工业园。但是,模拟人才市场当天,“华唯”没有得到机会向参加招聘的企业展示自己的成果。这个计划虽然流产了,但却给了吴国华宝贵的经验。

  没有出发的“赤兔”

  吴国华是个停不下来的人。

  大四的最后一个寒假,吴国华在无锡的银行进行毕业实习,每天跟着银行的职员过着按部就班、毫无波澜的生活。他觉得有些按捺不住了,他又萌生了新的想法。

  大二时,吴国华曾经为配合学校的二手书籍市场,做过一个叫“赤兔在线”的网站。就是这个简单的网站,两年后又让吴国华诞生了创建一个以学生为对象的文化消费网的想法。有了灵感后,他立刻着手策划。写计划、找资料,每天实习结束后就一心扑在这个策划上。

  吴国华翻阅了大量的电子商务、消费平台的资料,决定以大学市场为基点,将网上信息与网下实体店相连,创建出一种时尚便捷的消费信息通道,推出一种消费文化。他花几个晚上搭建起“赤兔网”的平台框架,甚至将消费卡也设计好了。每当看到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在自己手中变为现实时,吴国华都非常兴奋。

  当他将“赤兔”的全部构想设计完成后,他开始联系合作团队。不久,几个年轻人就坐到了一起。就在他与合作伙伴准备着手干的时候,非典袭击了整个中国,同时又临近毕业。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这些年轻人无法伸展拳脚。吴国华的第二个创业计划搁浅了。

  来之不易的“易莱得”

  毕业后吴国华到南通一家上市公司证券部当起了上班族,工作轻松,待遇不错。这时他再次不安分起来,又一次开始考虑自己的创业计划。

  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找工作的艰辛,吴国华都深有体会。于是,他脑中盘算起了人力资源这条路子。这次他的想法同样没有离开网络。他综合了大环境下大学生找工作的辛苦、企业招聘的繁琐等各种因素,加之自己的一些创意,建立了“易莱得就业网”,实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即时互动以及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

  “易莱得”这个名字,是吴国华想了很久才决定的。“易莱得”即E-LADDER,是指在这一平台上可以非常容易地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不同于“华唯”,不同于“赤兔”,吴国华倾注所有的精力对“易莱得”进行了策划,厚厚一本达百页的商业计划书凝聚了他无数个夜晚的心血。吴国华的计划得到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老师的认可,同意他以文正学院作为试点,推行一种便捷的网上求职方式。半年后,吴国华开始寻找投资商,经过几个月从南通到苏州的奔波、沟通,经历了三次失败的融资,吴国华终于在第四次得到了第一笔融资,成立了“文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04年7月,在南通工作刚满一年的吴国华,毅然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背着行李回到了苏州。新公司成立了,吴国华带着几个同样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投入了紧张的运作。这次吴国华深知自己的压力有多重,公司的决策、发展、任何大小事情,他都必须把关,出不得任何纰漏。公司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运作“易莱得”,但在“易莱得”的开展前期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公司不能这样坐吃山空。于是,吴国华想方设法拓展业务途径,在大家的合作下,公司接进了一些短平快的业务。但是,吴国华并不满足于此,在运作“易莱得”的基础上,他又将原先“赤兔”的理念融合进来,建立了“一来得”消费网,并准备从苏州大学开始,举办一个“校园消费文化巡展”。

  如今的吴国华仍然是行色匆匆,与以前不同的是有了具体的目标。能在毕业一年后成功融资开设公司的大学毕业生不多,但提到创业的事,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比别人多了一点敢想敢干的勇气。”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23日第8版